石頭公 保平安 紅繩線 串銅錢
每一年 中秋日 換新繩 年復年
十六載 退卷後 保小孩 永安康
中秋節到了,大家討論的都是賞月、烤肉的話題,今年的中秋節又多了颱風來不來的話題
但是嫁給宜蘭人後,中秋節就變成是我們兩位寶貝"換貫"(台語)的日子~
在吳沙,有間石頭公廟--協合廟,聽老公說當時這廟是他的阿公發起建造的
古時候膜拜石頭為神,是人類對天地萬物的敬仰之情、在民間信仰中石頭公是小孩子的安護神
石公廟的由來~老公已經記不得了,有些可惜,好加在我在網路上找到~有人細心的紀錄石公廟的由來
以下是網路上找到的......
石公廟由來相傳有百餘年左右~
聽說早年吳沙地區樹林茂盛,在石公廟現址上有一棵碩大無比老相思樹下
有顆石形特殊、顏色奇美,而每逢下雨時都不會淋到雨
因此神蹟顯赫、威名遠傳,經地方人士祈杯同意砍倒老樹,變賣所得恰好興建石公廟
運用日治時代興建吳沙碉堡剩餘磚石,地方熱心人士集資再次興建
由於神蹟遠傳蘭陽以外,第3次在十方信士推動,在民國65年興建樸實美麗-協合廟。
所謂的‘掛貫'~
就是小孩出生滿月後,帶到石頭公前祈求保佑,家長請石頭公收作義子,
並領一枚用紅絲線串著銅錢的「貫」掛在小孩身上,這就是"掛貫"
有些石頭公廟是選在每年七夕時再到石頭公前‘換貫'~就是換紅繩,
吳沙的石公廟則是在中秋節進行"換貫",
到十六歲時才正式‘退貫'成為大人。
掛貫'在台灣早期的文化中,就是保護小孩平安順利長大的最佳寄託。
最早的‘掛貫' 以從石頭公旁的石頭取得石塊磨平打洞再穿上紅繩而成,
後來,石塊銳減,改用「古錢幣」含清朝、日本的銅幣都有。
這是清朝光緒年間的古錢幣 ~ 是正文的阿媽細心留下來的
喔~ 還有嘉慶年間的古錢幣
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古錢幣
在廟的一角,擺放著紅絲線,等著我們去"換貫"
恩恩和御飯糰 : 我們都有乖乖帶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