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當孩子處於家以外的環境,因為陌生,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變得更親密,也較容易有被保護的感覺! 帶孩子出門,讓他們感受父母的愛! 成長只有一次~ 我用相機與文字紀錄生活的點滴!用力生活、時時分享、刻刻精采喔!

目前分類:育兒新文章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女人,如果妳是真心愛妳的孩子就不要遺忘丈夫,妳要滋養他,他才會成為孩子的爸爸。」——黃心怡

口述/黃心怡 整理/楊雅亭 攝影/黃念謹

生孩子於女性,是很直接從身體而出,不管媽媽是否準備好了,孩子都推著母親必須去面對那個小生命;但於男性,衝擊卻沒那麼大,因為他們是看著另一個體在經驗。所以黃心怡提醒我們:「不要放棄去調教男人,因為男性在這部分是需要被啟發的。」

要體驗育兒樂,女人除了不要忘了愛自己,也需要先生的支持,且看黃心怡的教戰手冊:

策略1:吸收相關知識
對新手媽媽來說,母親是新的角色、生產也是一場充滿冒險的旅程,然而當媽媽愈清楚照顧孩子的必然過程,就不會有太多的擔心。我建議新手媽媽善用醫療資源,不要認為自己是一個人,例如去醫院的媽媽教室上課,最好連先生也一起,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為了他的誕生而準備。

策略2:幫男人翻譯嬰兒語
有時候男人不是不願意幫忙,而是不知道怎麼做,或是怕自己的力氣太大,傷了小寶寶,還有對嬰兒啼哭的不解,這時就需要母親翻譯嬰兒語了。我建議可以列出一個清單:例如嬰兒哭泣的多種可能性,讓他們有跡可尋,心理也會覺得比較安定。

策略3:不要把所有的事都攬上身
分事情給男人做,例如,男人雖然不能餵母奶,但媽媽在餵奶時也可以靠著爸爸,我記得有一位護士跟我先生說:「太太餵母奶是很辛苦的,所以其他事都由你來。」言下之意,換尿布、臍帶消毒這些事都是男人可以做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做的事情,對孩子及父母都很有意義。

策略4:別忘了丈夫的存在
「如果妳真愛你的孩子就不要遺忘丈夫,妳滋養他,他才會成為孩子的爸爸。」

當新生兒出生,母親的焦點很難從小寶寶身上轉移,於是當媽媽全心地照顧小寶寶,很自然地,丈夫的需求就變得次要了。如果丈夫吃醋了,或覺得妻子花太多時間在孩子身上時,妻子也要記得跟先生說:「你還是很重要的。」

策略5:不要猜忌
有時候媽媽會對孩子說娃娃語,卻會命令先生說:「ㄟ,還不快點!」當媽媽瑣事纏身、心情不好時,一定要跟先生明說最近的煩躁,猜忌只會消耗能量,而夫妻在一定的信任基礎下,只要把話說清楚,就能共同為家庭而努力。

策略6:找到支持團體
「能與他人交談的媽媽在帶孩子時,也比較容易處在開心的情境下,不可能成為母親之後,人際需求變成零。」特別是全職媽媽,永遠不要一個人帶孩子,不能全世界只有妳跟孩子,要有一些支持團體,包括跟朋友訴苦,或是找人討教媽媽經。如果是苦悶說不出口的媽媽,我建議可以透過書寫表達,每天十到十五分鐘自由的書寫,也是度過的方法。而我是帶孩子去「綠屋」(Green House)(註)尋找情感支持,也讓孩子有play group的經驗;類似的組織可以協助獨自帶孩子的母親,脫離只有母親與孩子的兩人世界,讓母親有機會喘息。如果還是沒有其他的支持團體媽媽,我建議找專業人員或打生命線,一定要找人說一說,因為新手媽媽,多少會有苦悶的情緒,或是措手不及的擔心。

策略7:不要迷失自己
當媽媽不能「無我」,當孩子小時候還可以,但孩子三到六個月後就要有自己,不能仍然只有孩子,這樣也可以幫助孩子獨立。我鼓勵女性要找到自己的休閒活動,或是生涯規畫。要多愛自己一點、滋養自己,不能忽略對自己的關照,如最簡單的儀容。如果失去自我疼愛,而一味去愛孩子,這樣的愛會有好大的負擔。

策略8:練習成為有孩子的父母
「永遠不要要求丈夫用自己的方法來帶孩子,讓你的丈夫可以當孩子的父親。」很多親子教養的衝突發生,害怕丈夫出錯,於是互罵是誰帶壞了孩子。試試以下的練習:「要相信,孩子跟爸爸的關係是跟母親的關係不一樣的」以及「練習成為有孩子的父母」這樣就會慢慢放掉希望先生變得跟妳一樣的心態。

註:Green House是由蒙特利梭教師協會為了零歲至三歲的寶寶與媽媽所設立的一個遊戲、休憩、心得交流與獲得資訊的地方,由法國的Dolto博士於1979年創立,這裡強調是一個屬於媽媽和寶寶的地方,提供給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母親和零歲至三歲寶寶的喘息服務。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是在恩恩幼稚園的聯絡簿中
幼稚園老師所分享的一篇好文~
我覺得洪蘭說的很棒
記得以前的一位同事,也是陷入"做小孩的朋友"這樣的迷失
結果小孩對爸媽反而少了尊重.....
post給大家分享....

**************************************************************************
先做監護人,再做朋友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一個畢業出來開業的醫生,教師節回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的門診太沒有挑戰性,
一半是過胖兒,一半是過動兒。

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孩子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
父母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候的胃口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候每天吃炸雞、漢堡的人,
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能不胖?小時候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
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
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 他越說越激動。也難怪,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克斯(Norbert Elias)是一位社會科學家,他觀察到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八九年,這五十
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的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了孩子。五十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
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
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
讓我看五分鐘。」如果父母說:「電視關掉,去睡覺。」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他認
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是態度要堅定。

艾力克斯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是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
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克斯認為,今日很
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有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
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
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二十四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吃
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候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經常會很想念這種食
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
中。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的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靜下心來體會∼已婚要看...未婚更要看。
寫在前頭:
這是我的好友在異國結婚時,他父親從大陸寄來的信,結婚當日司儀當眾就把全文朗頌出來,那是我見過最安靜的一次請客場合,在場學生無不為其父母的摯愛而感動,雖然事隔多年但那個場景仍然深深印在腦海中,這篇文章後來流傳開了,我則是一直保存到現在,在父親節從新校謄,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啟示
家_是講理的地方...!一份不在婚禮上的家長致辭
兒:
爸媽聽到你要結婚喜訊,真為你高興,遠隔千里,我們不能參加你的婚禮,不能在婚禮上獻上我們的家長致辭,這是我們內心的一點遺憾.但你是我們的女兒,相信你能理解爸媽的一份感受.
那天放下電話,我和你媽沈默了良久…我們的孩子怎麼一下子就長大了?後來,你媽對著鏡子淡淡地說:「你看,我的白頭髮又多了,萍兒也該結婚了.」我數著你媽的白髮,那些白髮竟像許多往事,一件一件浮上心頭.你媽提醒我:「還是給女兒寫一封信吧!就算是我們送你的一份新婚禮物.」
兒,我們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父母,我們的孩子也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女兒,我們不奢求太多,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踏上婚姻之路,走向人生之旅後,能滿懷感恩,一路平安在這裡給你一個我們的生活體會.
先要告訴你: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
這句話聽起來,很沒有道理,但千真萬確,這句話是真理,是至理,是多少夫婦,多少家庭(包括我們家)用多少歲月,多少辛酸,多少愛恨,多少是非,多少對錯,在糾纏不清難解難分的混亂中,梳理出來的一個最後結論.「當夫婦之間開始據理力爭時,家和就要開始布上陰影.」兩人都會不自覺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敵視對方,傷害對方,最後只能兩敗俱傷,難以多少夫妻,為了表面的一個〔理〕,落得負心無情.他們不知道,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溫情講愛的地方.不用計較比強.更不是算帳的地方.
那麼,何為〔家〕,家是什麼地方?
兒,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也像許多夫妻那樣,為一點小事爭鬧不休.那一年為了你小叔的調動問題,我和你媽大吵了一場,甚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只是在那個時代我們還缺乏勇氣.直到有一天,一位老戰友在他孩子的婚禮上說:「希望你白頭偕老,相愛永遠」時,愛這簡短的字,像春雷響在我心頭。
是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該是講愛的地方.愛一時很容易,愛一生一世卻不容易,這裡頭含許多妙處需要我們去總結和體會.
其次我們要告訴你:
婚姻是個空盒子,你必須往裡面存滿東西,才能取回你要的東西;你放的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很多人結婚時,對婚姻有許多期盼,期盼從中可以得到富貴,藉慰,愛情,寧靜,快樂,健康,其實婚姻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空盒子.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去給,去愛,彼此侍奉,彼此讚賞,日後,那個空盒子才會日漸豐富起來.
空盒子最先該放的應該是〔思念〕,思念是一種使我們刻骨銘心的東西.它是兩個人有了肯定,有了情感,然後進而關懷,進而疼愛的一種情緒.〔思念〕是疲憊時通向家庭的一條小路,是 寒冷冬夜中一股暖意,是匆忙推開家門後撲面而來家飯香...
空盒子必須放進〔藝術〕,婚姻生活中的藝術.在婚姻生活中,需要講藝術的地方無處不在,生氣有藝術,吵架有藝術.有一對夫婦含辛茹苦養育了五個孩子,其中之艱難,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一天,夫妻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吵起來,越吵越厲害,眼看不可收拾了,妻子突然說:「等一下,我要去生孩子了.」這句話,就是吵架的藝術.婚姻的盒子中除了放〔思念〕和〔藝術〕外,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放進去,這有待於你們自己去填補.
寫到這裡想到一位作家說過的一句話:
你們生養他,教育他,你們的責任已盡,而你們給他最好的禮物,是一對翅膀.
兒,這封信,就是爸媽送給你的結婚禮物,他們希望你帶著我們的祝福,快樂的飛翔!
爸媽
愛一個人:
要了解,也要開解;要道歉,也要道謝。
要認錯,也要改錯;要體貼,也要體諒。
是接受,而不是氣受;是寬容,而不是縱容。
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問,而不是質問。
是傾訴,而不是控訴;是難忘,而不是遺忘。
有空看信的好處是可以『增廣見聞』,穫取你平凡的生活不會去想的東西。
沒空看信也是一種幸福、它代表你有比看信更重要的事忙著。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愈大花爸媽的錢愈容易視為理所當然
該怎麼教?
我想底下的文章可以給個省思...

******************************************************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63 期 作者:陳雅玲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在消費叢林裡,他又用什麼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樑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告訴女兒,「下面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蔣國樑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樑只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你什麼時候還我錢哪?」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不買衣服,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系的她,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一九八七年回國當上國際投信總經理、一九九九年被安泰人壽挖角擔任投資部資深副總、二○○ 三年被富邦金控禮聘為投資長的蔣國樑,經常負責百億資產的投資;對於孩子,他的財富教育也毫不含糊。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 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

身為「企業家爸爸」,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

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樑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為什麼老是動不動就寫報告?」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裡,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干邑好酒的蔣國樑,五年前一次心臟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臟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有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 」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 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

為了讓孩子真正瞭解金錢的價值,蔣國樑堅持一條紀律:「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也就是,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孩子的其他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另一半爸爸補貼)。蔣家雖然家裡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甚至還得到外面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她暑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蔣國樑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cost(花費),不是 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但他認為,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

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暑假,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裡扣五○%才夠旅費;但如果去印尼,只要打工兩週,零用錢也只需要扣一○%,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麼多,得向爸爸預支時,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蔣國樑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只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樑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以去路邊攤吃鴨肉扁。」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他感嘆:「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樑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裡,學習如何節制、省錢。他們全家只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面的經濟艙。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樑,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

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他還教孩子瞭解什麼是匱乏,瞭解真正的人生。他和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把那麼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一簍的挑上去,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面,回家告訴孩子, 這世界不是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麼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 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

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痺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和別人比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有那麼多孩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
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
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
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
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
「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
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
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
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
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
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
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
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
但是路燈較亮。
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
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
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
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
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
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
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
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
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
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
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
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
造成社會變遷加速。
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
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
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薇轉寄一封文章讓我有著"恍然大悟"的省思~
小孩子是很聰明的,常常有人稱讚恩恩很可愛、很漂亮
老實說,我們也都這麼認為,卻不覺得有什麼?
因為每個小孩在父母心目中都是最可愛的,不是嗎?
但文章中提到~ "其實,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讓我深表同意~是呀! 我們應該稱讚小孩的是他努力的部分才是呢!

*******************************************************

她到北歐某國做訪問學者,週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
進屋看到教授五歲的小女兒,滿頭金髮,
漂亮的眼睛如同清澈純藍的一潭湖水,簡直驚為天人。


收下朋友帶去的中國禮物,小女孩奶聲奶氣的微笑道謝,
朋友經不住誇獎說:「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教授當時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女兒走了後,她的臉色嚴肅起來:
「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
朋友大驚:「我一番好意誇獎她,傷害二字從何談起?」


教授搖搖頭:「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
而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
與她個人基本沒有關係。
但孩子還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是她的本領。
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
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或是醜陋的孩子,這就給孩子造成了誤解。」

「其實,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所以,教授聳聳肩:「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
後來呢?我不禁問朋友。
後來,我就很正式的向教授的女兒道歉了。
同時表揚她的微笑和有禮貌。


朋友說。而且從那以後,每當我看到漂亮的孩子,
我都會對自己說,忍住你對他們容貌的誇獎,
從他們成長的角度來說,這種事要處之淡然。



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賞的瓷器或是一片可供撫摸的羽毛。
他們的心靈像很軟的透明皂,每次不當的誇獎都會留下劃痕。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正說中的我未來可能會成為的角色
而我們的媽媽也大部分都時文章中所寫的情形
讀完後,覺得內文中說的真棒!我要提醒我自己~要祝福,不要擔心!

*****************************************************************
"擔心 "與"祝福"! (推薦必看)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

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
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相信的。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 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部的祝福來取代擔心的心情,

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囉!

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
從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
祝大家,幸福美滿!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給各位 當爸媽的 或是將來要當爸媽ㄉ~
日前在聯合副刊看到一篇讀者投書,作者叫佳佳.內容如下:
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上班了,有了收入,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
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用好的吃好的.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
"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那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看了打了個冷顫
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
我們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

我今年二十歲,目前因故休學,在一家安親班打工。
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

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飲料喝半罐就不要.

洋芋片才吃兩片,就買一包別的來吃。
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人的東西開玩笑,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

我曾多次制止,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

我生活一向儉約,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

失去月票,我回不了家,只能投宿朋友家.

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
他們非常聰明,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

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

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

「小氣鬼,才兩千,賠妳就是了!」
「才」兩千元嗎?

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

「我們那個年代啊……」的年紀,

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

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

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

掏出來摔在我面前!


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

我看那個孩子家中並非十分富裕,

醫科生的我,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

我認真地教他,無奈學生不用心,

總是想聊天,不想聽課,

後來竟挑明了說:

「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


原來請我當家教,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
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


這樣對孩子好嗎?

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

是不是應教會"孩子節儉".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維持闊綽生活,可實際多了。


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

教給孩子這個美德,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這樣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
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

只會讓他更低能、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他還
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
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
吧!"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反應會是:"#~%&^...."。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
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
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幫他整
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
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
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
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如何
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
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像這種心態
----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
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
藉口找台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
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照著這12條法則去
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幾天前友人轉述一個場景︰幾個名校就讀財務系所的大學生外出用餐,負責請客的年
輕人忘了帶錢包,一群人拿出信用卡,面面相覷卻付不出帳,原來每個孩子都刷爆了
卡,最後還得向家長求救,朋友講述時,好笑的語氣藏著無奈的心情。

另外一個朋友則抱怨,念五專的女兒每月光是零用錢就要上萬塊,還好父母還挺得住
孩子的花費;可是,有的父母為了家計四處打工,但孩子絲毫沒有儉省觀念,要求名
牌球鞋,辛苦的媽媽不知如何省吃儉用,才存得下這些額外支出?

需知「富裕是一把雙刃劍」,在物資充裕、享受得來容易的年代,任何家庭不需要很
多金錢,就可以把孩子養成驕縱、自私、又缺乏上進心的性格;這一代的孩子生來就
擁有父母親3、40歲才奮鬥來的物質環境,從小被給予得太多的結果,長大成人后往往
只關心自己的需求。如果忙碌的家長沒有一點一滴透過親密關係,灌輸正確的金錢價
值觀,孩子很容易陷入過與不及的錯誤。

「錢」雜誌曾為這一代父母計算過,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念國小1年級,動輒花費
一、兩百萬元,栽培到大學畢業,更是1000萬元跑不掉!

分析起來,念公立國小學費雖低,想擠入公立明星學校,就必須早早在明星學校學區
置產,明星國中也是以設籍時間做取捨依據,因此置產時,還得一並考慮國小和國中
學區,以免等到小孩升國中后,還得再遷徙而多花費用。

「錢」雜誌統計顯示,北市國中生7成以上參加補習,家長每個月平均付出4300元費
用。上高中后補習率也達9成,在中學階段補習費幾乎等于正規教育費。坊間補習班的
費用以科別計算,若只有英、數2科,一學期大概要7、8000元。若是全都補,一年近2
萬元,6年下來,12萬元跑不掉。

高等教育是另一個教育支出的尖峰,公立大學學雜費在2萬元到4萬元間,私立大學在4
萬元到7萬1000元間,4年大學要花30到40萬元間,理工科系要50萬元、醫學院更是上
百萬元,這些費用還不包括住宿、生活費。

如果每個階段都要求最好的品質,從小栽培到大,養個孩子恐怕1000萬元跑不掉,有
心栽培兒女的父母,每天都在爲龐大的教育費用頭痛﹗如果子女不為父母考慮,養成
奢侈浪費的習慣,下一代的養育費用,對這一代的家長而言真有如無底深淵。

有一位家境不錯、平常捐輸公益不落人后的家長,卻沒有這樣的煩惱,她的孩子從小
就懂得克制慾望,能自行掌控零用金,只買真正必要的物品。購買衣物也不需求名
牌,這位家長並不以說教方式要求孩子儉省,但從不避諱讓孩子們知道家中用度,每
個月有多少預算,打算存多少?有多少要拿來奉養父母,又有多少要捐給公益團契做
好事,孩子們都知道得清楚。當孩子了解大人的責任與重擔,尚未自立的他們,自然
就把節約自己不必要的開銷,作為體貼雙親的心意。另一方面,自小就讓孩子們了解
父親工作內容,當他們實際體會父親工作的繁勞,便怎樣也不忍心浪費一絲一毫父親
辛勤工作的成果。

窮苦的家庭未必養出節儉的孩子,富裕的家庭也未必教出浪費的下一代,在教育費用
節節高漲的今天,必須從小建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不僅可以留下更多資源讓孩子接
受教育,而且未來即使不留給下一代萬貫家財,孩子們也會擁有獨立自主的一片天。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
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
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
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

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
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
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
門教授指出。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
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
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
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

1. 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
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
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澳洲親子專家
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
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
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
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
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
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
做家事。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
管不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
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
也成了空談。

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
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
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
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
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
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
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
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
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
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美國心理
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
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
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
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
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
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
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
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
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美國父親協會宏
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
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
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
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
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7. 不離婚。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
要的一件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
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
倍。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
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
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
多。

htp0711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